高中三年级学生非常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要紧的生活选择,是不是分析了解了?这对于没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怎么样度过这要紧又紧张的一年,大家可以从提升学习效率来着手!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要点》,期望你好好学习,圆金色6月梦!
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要点(一)
字音
娴于辞令属草稿未定惨怛谗人间之帝喾靡不毕见举类迩濯淖蝉蜕皭然
滓既绌商于屈匄餔其糟温蠖啜其醨汶汶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很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医生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医生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定语后置句:人又哪个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疏——绌—迁—沉
高中三年级语文屈原列传要点:要紧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爸爸妈妈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爸爸妈妈也。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很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要点(二)
1、李白,盛唐诗人,字,号。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爽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后世称为。他日常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代表了国内古时候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些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
4、《秋兴八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的身世遭遇为材料,挖掘古人的情愫,抒发我们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我们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一个人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被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巨乳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1、”。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部分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备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备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尤其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因为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与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一样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步伐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氛围,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魔力,也使读者面对这样情境、环境、心灵摇荡,不可以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征,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我们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环境,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年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常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我们的悲剧运势而深沉哀伤,又对导致悲剧的缘由感到惘然。诗歌主如果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使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生活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导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叫做“亚圣”。在政治上,他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只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擅长雄辩,气势磅礴。
10、《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增多的缘由,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源于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实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有哪些用途,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步伐感非常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只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里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有哪些用途。荀子文章的特征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剖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要紧意义,劝导大家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办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的特点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一样角度说明学习的要紧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解道理,启人考虑。设喻方法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以日常容易见到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些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些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些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能已”的?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从学习有哪些用途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分与他人没什么不一样,但他擅长使用学习的帮忙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从学习的办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剖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非常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缘由,期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如此做,是期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实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觉得秦朝灭亡的缘由是什么?如何来论证的?作者觉得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法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获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伙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时候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事实上主如果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有哪些用途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大家今天仍有借鉴用途。